他们不是看不见,只是看不清。
因为视力低下,他们几乎是常常被误认做盲人,延误治疗,生活在朦胧和黑暗之中;
又甚至,他们承受着比盲人更多的“委屈”——因为外观正常却看不清,他们独自外出时被耻笑“不会看路”,求助看路牌时被质问“不会自己看”,慢慢地,他们很想却又不敢、不愿独立外出了...
他们其实是“低视力”群体。
由于看不清,低视力的孩子几乎趴在桌子上“闻字”才得以学习。供图/医院眼科
广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廖瑞端主任指出,盲和低视力,统称为视力残疾。但区别与盲的是,低视力患者其实可通过康复实现正常人的生活。
低视力与盲,究竟有何不同?
廖瑞端主任介绍,低视力主要指两眼中的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.3及优于0.05,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.05者则为盲。简言之,盲是看不见,而低视力只是看不清、看不全。我国年的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,加上多重残疾,视力残疾人数达万,其中低视力占视障总人数的67%,超过万人。
“很多人以为高度近视、弱视就是低视力了,但其实低视力不是某一种眼病,而是各种损害视功能的眼病的晚期视觉状态,是有机会康复的,很多时候是重视不够,患者才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。”
廖瑞端主任指出,哪怕视力低于0.05已属于盲的范畴,但只要有残余视力,又有使用残余视力的需求和潜力,都可进行低视力康复。
廖瑞端医生为孩子进行检查。低视力患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诊断,再进行正确的康复。供图/医院眼科
目前的低视力康复主要通过眼科检查、诊断和评估后,予以助视器验配、进行助视器使用和各种功能视力的康复训练,充分提高残余视力的使用能力,适应生活环境、回归社会,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。
低视力儿童一定要在6岁之前及早干预
廖瑞端医生指出,低视力主要分布于老人群体,但由于有漫长的残疾年数,低视力带给儿童的危害将远高于老年人。这些儿童低视力常见眼病值得注意:
1、先天性遗传性疾病,如眼球发育不良、先天性白内障、先天性青光眼、白化病、先天性黄斑病变、视神经、视网膜病变及眼球震颤等;
2、高度屈光不正和重度弱视;
3、角膜病、眼外伤等,孩子在玩闹中易受外伤,尤需注意;
4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;
“对于低视力患儿,一定要在0-6岁及时发现、早期干预和进行康复训练。”廖瑞端主任强调,0-6岁是视觉发育和大脑认知发育、感觉统合建立的关键期,大脑感觉信息80%来自视觉,视觉信息缺失将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,致使孩子的生活能力低下,影响他们适应环境和社会人际交往的能力。
一经发现,给低视力患儿及时验配助视器和进行视觉训练,可能挽救他们一生的视力。供图/医院眼科
那么,怎么早期发现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