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,10万老人犯了网瘾极物

专业白癜风品牌医院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你有没有这种感觉:长辈们好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。

做家务的时候要看着手机,吃饭也要看。

晚上躺床上不睡觉,就刷手机,奋战到半夜也不睡。

哪怕手机没电了也要蹲在插座旁,边充边玩……

“不要总是看手机”这句话,以前是他们对孩子说,现在却轮到了孩子对他们说。

一朋友前两天就跟我吐槽,他半夜3点醒了,发现他妈妈还没睡觉。

一看居然还在刷短视频,他就让她放下手机早点睡。

结果他妈妈居然说他太烦人……

这不是孤例,澎湃新闻前段时间发布的《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》显示,去年中国有超过10万老年人日均上网超10小时。

老年人,正在成为新一代“网瘾人群”。

甘肃兰州有位储奶奶,今年90岁了,她自诩为“网瘾患者”。

自从学会上网,褚奶奶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掏出手机,网购、点外卖、刷视频……

她说:“网络给我带来的乐趣太大了,我宁可少吃饭,也要(每天)先起来把它打开。”

一边说着,一边还不忘继续刷着手机,脸上笑开了花。

源于《央视财经频道》

还有一位84岁的大爷,常常沉迷网络游戏,甚至废寝忘食。

源于《央视财经频道》

他儿子说:“他每天要玩三五个小时,有时还包夜,享受那个双杀、三杀、四杀、五杀的感觉。”

当老年人沉迷网络,那股劲一点都不比年轻人差。

一开始,也许是好奇和新鲜感:“这个人也太搞笑了”、“这话说得真是太好了”、“这个菜还能这么做”……

然后,在算法和套路的组合拳之下,越看越有趣,越玩越起劲,越刷越上瘾。

老年人,也就顺理成章地沦陷其中了。

“家长里短孩子不爱听,只有主播理解我。”

沉迷在情感主播直播间里的刘阿姨,如是说道。

丈夫出轨、婆婆挑刺、重男轻女……诸如此类的剧情,总能让她潸然泪下。

她回忆起从前,自己生下女儿后,婆家没少给她脸色看,看到主播教训“窝囊男人”,感觉就像有人帮自己出了一口气。

再比如这样一个视频。

几位阿姨站成一列,表情严肃,手舞足蹈地演绎着“不孝的标准”:

养儿养女为防老,就怕儿女不尽孝;

养猫养狗养小鸟,就是没钱养二老……

这样一个视频,获得了69.1万点赞,评论区里很多人表示“说得好”“大实话”“太感动”……

这些在年轻人眼里或许很土很俗很无趣的内容,填补了老人大量的空白时间。

一方面,是信息流投喂、大数据杀熟、精准营销……

在算法面前,很多人都几乎毫无招架之力,何况是涉网不久的老人。

很多老人感叹:“这个APP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,一打开就知道我想看什么。”

工作中的年轻人都忍不住摸鱼的快感,赋闲在家的老人又哪里拒绝得了触手可及的爽感?

另一方面,随着互联网的用户增长趋于饱和,各大企业都在抢占下沉市场,而老年群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增量。

所以你会看到各种占用内存小、对手机性能要求不高的极速版APP,打着“一边刷视频一边赚钱”的口号,吸引老人主动融入其中。

“一个20秒的视频得8个金币,看个视频可以赚一万个金币,一万个金币可以兑换一元钱。”

本着“不要白不要”的原则,老人一边刷着视频,一边主动分享“拉新”,根本停不下来。

有些老人则沉迷于种水果,虽然要浇几百上千次水才能收获一箱水果,偶尔还要答题,甚至半夜起来偷水滴,但他们乐此不疲。

我就经常在家族群里,看到长辈们分享的“浇水”链接。

本来老人能找到点兴趣,有所寄托,不是坏事。

但互联网的本质,是流量,是生意。但凡有利可图的地方,就少不了蝇营狗苟的勾当。

等待着“网瘾老人”的,是数不尽的互联网骗局。

源于《央视财经频道》

过去,老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线下、纸媒和电视。到了信息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上,他们往往更容易被“套路”。

今年3月,央视就曝光了一起“免费领鸡蛋骗局”。

诈骗团伙通过免费赠送各种小礼品,获取老年人的联系方式,然后拉进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pwvlm.com/qgyzl/16749.html

首页|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|